账户登录

登 录
免费注册 忘記密碼?

您现在的位置:TnPM/TPM>学术动态>自主维护基准书的编写

自主维护基准书的编写

2014-01-21 13:56设备大视野人气:511


  黄俊杰

  在走访一些企业过程中普遍发现:在开展设备管理提升项目时,自主维护基准书的需求总是处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无论是操作工和维修工在点检过程中都很少用到基准书,很少翻开基准书一个一个对应着设备部位进行检查,在企业员工看来,基准书只是一本形式化的手册而已。所以编写自主维护基准书就成为了企业的负担,也是阻碍自主维护模块推进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这里思考了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基准书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把前人的点检保养清洁方法简单直接地记录下来,具有指导性、抗人员流动性、防错性。所谓指导性,就是任何人包括外行人,也能通过基准书学习到设备维护的方法,并进行操作;而抗人员流动性,就是假如有经验的设备管理员离开了企业,也不会使设备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同样可以通过基准书使老员工的经验知识沉淀下来;而防错性,则是防止由于人的疏忽而忘记某个部位的检查。

  既然基准书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大多企业都不愿去运用这个工具呢?

  在笔者看来,基准书成为了形式化,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基准书做得"不够好"。总结了一下,大家在编写基准书时,存在着以下四个不足点:

  (1)维护标准缺少定量化指标。曾经看到过一份基准书,在"判定标准"栏上写着"处于正常范围"或"检测正常",怎样才算正常无从得知,点检员假如在不熟知设备运作情况下,按照此标准书进行点检,是无法真正检查问题的。对于无效的基准书,有谁会愿意去看?

  (2)维护内容不切实际。由于基准书的编写大多由管理层完成,往往管理层又是最缺乏现场和实操经验的,编写出来的内容脱离了现场设备的真正需求,总是点检一些无关紧要的部位或点检要求过高,也是导致基准书成为空纸条文的原因之一。

  (3)检查周期频率设计不合理。很多企业都没配有专门的点检人员,点检工作只是由部分操作工或维修工进行,假如点检任务过重,员工花了大多时间在点检保养上,就没时间完成生产任务工作了,那这时候怎么能怪员工不按照基准书进行点检呢?

  (4)缺少制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落实。协调员辛辛苦苦地把自主维护基准书编出来了,下面员工却无视基准书的内容,继续按照自己原有的想法和经验实施点检,结果点检花样缤纷,早班一种方法,晚班又一种方法,而管理层又没对这样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也使基准书成为了昙花一现。

  所以,当你的基准书存在着上述问题点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去怀疑基准书本身的不好,而是要好好反省为什么不能编写好基准书,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TPM咨询/5S、6S、现场管理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华谋咨询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





    < >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 需要多少钱? 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 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售后服务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