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登录

登 录
免费注册 忘記密碼?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资讯>国内新闻>广州地铁4800天安全运送乘客54亿人次

广州地铁4800天安全运送乘客54亿人次

2011-12-29 10:06设备大视野人气:32


    2011年12月,广州地铁总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十多年来,把安全摆在首位的广州地铁始终是街坊出行的首选。有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体现了广州地铁安全的分量:广州地铁线网目前规模排在世界前列,每天客流近500万人次,最高峰达到784万人次。截至今年12月,地铁工程建设18年来未发生一般以上质量安全责任事故;自1997年一号线全线开通至今,线网实现安全运营4800多天,累计运送乘客超过54亿人次,列车准点率超过99.98%,地铁运营始终保持无责任行车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伤亡事故,创造国内地铁的最高纪录。

    坚持"保守”设计

    曾经有一篇《地铁工程师为民居安全数蚂蚁》的报道,讲述了地铁建设者精细管理、科学施工,破解三号线北延段最后100米隧道掘进难题的故事。业界普遍认为,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质风险是地铁工程的头号"拦路虎”。在实践中,地铁公司逐步摸索出"精准勘察、严格论证、科学施工、现场监控”这"四位一体”方法,坚持"和谐建设地铁、建设和谐地铁”,将风险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制住了这个"拦路虎”。

    "首先要把控勘察质量。”曾经参与多条地铁建设的工程师林工说,地铁建设必须结合周边地质、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征地拆迁问题等诸多不利因素,提高设计安全系数,坚持"保守”设计。"如六号线某工地在闹市区,离基坑不到10米的两边都是没有基础的骑楼,我们实施保护性设计,使骑楼得到很好保护”。

    面对重大的地质风险,地铁公司更是做足重大地质风险防范和重大技术方案论证。林工向记者讲起了目前在建的九号线情况,九号线全线浅埋岩溶强烈发育,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安全风险极大。广州地铁为此专门开展了《轨道交通九号线工程风险评估报告》的研究,采取了加密勘探、岩溶地质突涌水控制、"岩面注浆”技术试验、隧道穿越武广高铁等方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把脉会诊”,对施工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在此基础上,地铁公司还把科学施工做到了人的身上。2010年以来,在地铁工地上建起了农民工学校210多所,地铁公司规定,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每月至少一次安全生产技能培训,这是农民工学校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还专门拍摄《施工安全第一线》宣传片,用形象生动直白的案例教育施工人员。地铁公司安全总监一语中的:"事实上,科学施工离不开对人的管理,设备再先进,方法再超前,最终还是需要工人来操作。”据统计,2010年仅业主、监理工程师为农民工业余学校授课达4000多场次。

    2008年,地铁公司创新管理手段,组建了国内首支业主建设工程安全巡查大队!通过日间、夜间不定时巡查,监察业主项目工程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及时制止并纠正各类施工违章行为。2009年,更是在各个工程部成立安全项目部,将巡查队人员分派到各安全项目部中去,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

    最安全公共场所

    地铁每天运营近20个小时,十多个大系统、30多个专业、100多个工种密切联动,42万台(套)设备同时运转。200多列列车在线上奔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何保证如此高频率的系统安全可靠、分秒不差、不出问题?地铁公司归纳为———设备精细化,管理标准化,考核规范化。

    地铁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车辆系统、信号系统,以及设备质量监督体系。地铁车辆全部采用业界著名、成熟可靠的制动系统。车辆专业应急抢险队,可在接到命令后10分钟内集合、投入抢修。而信号系统均采用国际上具有成熟应用业绩且安全等级最高的产品,从功能上实现了安全运行。市民熟悉的自动检售票设备超过5000台(套),更是时刻有专业人员维护。

    设备运转质量要靠规范管理的水平体现。地铁公司向笔者出示了一套保障安全运营的"法典”。笔者看到,仅仅是运营管理,就制定了涵盖保卫综治、绩效考核、运输管理、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各个方面共102个安全规章,以及涉及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等29个业务模块的各类标准共计524份。

    据了解,地铁公司每日要编制《设备运行情况日报表》,对重点设备进行跟踪。每周要编制《设备运行周点评问题跟踪表》,监控原因不明、反复出现、检修质量不到位的设备故障。每月更要编制《设备质量月报》,对影响行车、客运服务的设备进行点评,进行综合评估。他说:"对于超出服务承诺时间未能及时修复的故障,则依照规章制度进行考核。”

    今年,广州地铁再次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率先在国内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建设,建立了国内首个涵盖地铁工程建设、运营、设施保护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地铁公司表示,应急平台的运作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全天24小时监控地铁系统,发现隐患和苗头就会及时报警,即可采取措施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让安全成为习惯

    今年8月29日,3名电客车司机连续安全行车里程突破40万公里,成为广州地铁运营服务史上安全行车纪录最高的3人。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整整10圈。这个数字背后,系13年来,在只有两平方米的驾驶室里,坚持不懈做一件异常枯燥的事。乘客或者无法理解,开着每一趟车的司机,必须在每一个站做同一个口令,进行同一个操作。"一个班下来,口令重复上千次,开关车门两三百次。”原来,地铁公司有一套近乎苛刻的规定,司机必须按照"呼唤应答”、"手指口呼”、"开关门作业”、"站台立岗”的规范进行操作,这个规定就是要确保"决不允许做错、做漏一个指令!”

    这是因为广州地铁对安全文化的认识,有着十分独特的理解:"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地铁公司负责人常说,99加1等于零!一件事做不好,所有工作都白费。所以,我们要求员工每天坚持做好同一件事情,每人坚持做对同一个步骤。"只有当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安全才有根本保障”。

    据了解,广州地铁坚持每天"巡道”(即巡查所有地铁线路,包括铁轨、电路、信号设备以及其他系统),每晚安排近3000名员工维护设备、巡查线路。其中有一线工人,也有跟岗作业的领导干部。地铁公司认为,巡道是地铁每天开始运营前的重要安全防线,只有坚持才能有效预防和排查安全隐患。

    不管各种意外有无发生过,广州地铁每年都"刻板”地坚持开展各种的演练。目前,广州地铁共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0套,专项预案59套,建立了规模达7902人的义务消防队和 1845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今年已开展各级演练共1043次,参加演练人员达1.96万人次。其中,行车调度指挥演练266次、设备故障处理演练333次、消防演练392次、公交接驳演练37次。地铁公司表示,要不断重复,让员工的每一个步骤形成自觉和习惯,安全才有保障。

    今年10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交通部联合对广州地铁进行了安全检查。检查组评价广州地铁取得的成绩,正是在于坚持了每天巡道,司机作业标准化和开展应急演练这些最日常、最"普通”的工作。

    请市民参与演习

    地铁运营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广州地铁有齐全的安全设施和完善的安全控制和处置制度,但作为市民,假如地铁里发生设备故障、停电、火灾、爆炸、毒气等事故,如何处置、逃生?如何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疏散?乘客乘坐扶梯出现意外,如何操作以防止意外扩大?

    近年来,地铁公司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运营安全宣传和普及系列活动。比如说,通过开展结对共建、举办地铁安全知识咨询、实施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乘客中大力倡导安全、文明乘车。此外,利用《羊城地铁报》、地铁电视、车站灯箱和单张,向广大市民系统宣传安全知识。数十期关于地铁应急、消防等知识的宣传短片,十来款"地铁百事通”小册子,以及邮寄给8万户市民的安全坐地铁邮品,均得到了市民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地铁公司专门制作了《地铁安全第一线》的电视教育片,送到全市2000多所学校、12个区县、163条街道(镇),合计2万套,全面普及了地铁安全知识,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的表扬。

    除了这些宣传教育的手段,广州地铁还把市民"请进来”。12月17日,地铁邀请30名市民走进地铁车辆段,由工作人员亲手教导市民如何动手操作灭火器、报警按钮、停车按钮、车门打开装置等列车紧急设备,市民直呼:"大开眼界!”同月24日,地铁更是组织30多名市民深夜参与广州地铁组织的消防演练疏散,市民在接近真实的"火灾”环境下,按照正确的方式开展隧道疏散演练。近两年,地铁和周边社区、居民开展联欢会、座谈会、友谊赛上百次。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地铁公司和市民面对面共同探讨安全,真正使民生工程得民心,为工程安全、快速推进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TPM咨询/5S、6S、现场管理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华谋咨询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





    < >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 需要多少钱? 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 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售后服务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