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做企业设备管理咨询时,听到很多有关自主维护的困惑:
1. 如何做到自主?
2. 自主维护=自己维修吗?
3. 流程型企业,设备多而且大,如何让员工做自主维护?
4. 企业规定,员工没有资质,不可以修设备,咋办?
现笔者就以上四个困惑,谈谈自己的看法。
1、如何做到自主?
在国内,若希望员工对设备"自主”做好自主维护,是很不现实的,只有通过规范来规范操作,通过制度来要求员工,逐步实现员工自主维护,从非自主(被动)到自主有个漫长的过程。曾有位咨询公司的总裁谈了他对自主维护的看法:"强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文化”。这里的"强制”,指的是建立规范或标准,明确应做什么、如何做。制定规定,规定是企业的内部"家法”(制度),纳入职责,必须做。员工执行规定事项久而久之就成了工作习惯,也就是优化行为,形成规范,重复实施,形成习惯,最终做到自主,就形成了中国TnPM式的员工自主维护。
2、自主维护=自己维修吗?
自主维护≠自己维修,不是要员工自己修理设备,但可根据需要,做部分维修的工作。例1:自主维护,按设备的使用及清扫、点巡检维修的分工,做好分工内规定的就行。
3、流程型企业,设备多而大,如何让员工做自主维护的清扫工作?
"自主维护”不在于能够做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比较典型是钢铁企业、石化企业,设备大而且多,如何做设备清扫的工作呢?对设备的清扫,员工应该负责做一个工序还是某台设备?还是局部?
回答是:这要结合企业及车间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刀切。例如:钢铁企业的轧钢工序,操作员做自主维护时,清扫可以是局部的,操作工要从工艺及质量的角度去检查设备的某些部位,就可适当负责清扫这些部位。公用工程的泵房,则可一个操作员负责多台泵的清扫。
4、企业规定,员工没有资质不可以修设备,咋办?
当然要守规定。企业开始实施自主维护体系,会存在一定损坏性维护的风险,这要靠制定维护保养规范和充分的技术培训来弥补。自主维护不是让所有的员工都可以拿着螺丝刀去捅PLC,并不是将每个员工都培养成维修人员。员工是否可以修设备,这要取决于设备的复杂程度、关键及重要程度、员工的专业技能等。若企业设备管理者根据设备管理的需要,认为有必要让员工参与维修设备,则需要有计划地通过培训以提升员工的维修知识和技能,使员工达到有资质做些维修的工作,这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