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登录

登 录
免费注册 忘記密碼?

您现在的位置:TnPM/TPM>评价体系>企业安全管理概念和理论

企业安全管理概念和理论

2014-06-10 13:00设备大视野人气:89


  1.1与安全有关的概念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是指人员免遭伤害,财产不受损失,安全意味着不危险。本章对事故、危险源以及安全管理的定义进行简单回顾。

  1.1.1事故(Accident)

  安全学科的常见文献中,一般将事故定义为"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包括职业病和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人们不期望”、"造成损失”和"意外”。关于第一个关键词,"人们不期望发生的”,是指多数人不期望发生的。比如偷盗抢劫事件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其发生,是一种事故,但是对于进行偷盗抢劫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成功行为,而不是事故。另两个关键词很容易理解,无须赘述。

  上面所定义的事故包含职业病和自然灾害事件,其理由是,职业病事件的发生虽然有时是长期的、慢性的,但是从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整个时间段来看,仍然是短暂的、意外的和带来损失的,所以符合事故的定义;自然灾害事件更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所以也是一种事故。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中,职业病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处理、损失控制等问题没有专门的学科可以归属,根据上面的讨论,他们可以由安全学科来研究。此外,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等事故分类、分级的法规文献中,都没有明确指出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区别。一般认为,造成急性伤害(Traumatic)的事件叫做事故,而造成慢性伤害的叫做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Illness),但是在上述的法规文献中并没有用时间长度对"急性”和"慢性”进行严格分界。因此,在这里对他们不作区分地放在一起研究。事实上,安全管理实务中也是放在一起、由同一个部门来管理的。

  根据事故的定义,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带来损失。事故的损失一般而言有五个方面,即生命、健康、财产、效率和环境方面的损失。

  关于事故的分级。按照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量的大小,在口语上用不同的词汇描述事故,由轻微到严重依次是未遂事故、过错或惊吓(nearmisses),事件(incident),事故(accident),灾难(disaster),灾害或者大灾难(catastrophe)等。一些安全管理比较好的企业不使用带有意外色彩的事故(accident)这个词,他们把事故都叫做事件,并认为事件是可以控制的,不是意外的。在我国的事故分级文件,2007年4月颁布、6月实施的国务院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把事故分成四个级别,分别是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故。在表1-1中,只要一个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经济损失量其中之一确定,该事故就可以被划分为某个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调查处理的组织和实施。

 

  应该注意到,表1-1对事故的分级还比较粗,典型的问题是一般事故的损失量没有底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法规规定损失工时时间高于某个数值(这个数值最小可以只是几分钟)的事件叫做损工伤害事故或者可记录伤害事故,而低于这个数值的事件才可以不作为事故对待。可见,他们进行事故分级时,事故的损失量是有底线的,而且这个底线很低。相比而言,我国要进行事故的有效分级,还需要补充一个较低的事故损失量底线,以便于从底线开始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次数,进而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最终达到控制重大事故发生的目的。当为事故定义了损失量底线以后,日常口语中所说的事故就不能只理解为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了,而应该理解为"损失量达到底线以上的事件就是事故”。而对事件的关注和利用风险理念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事件的数据库,从而更好地进行安全事故的预防管理是中央企业目前安全风险管理的课题之一。

企业安全管理概念和理论.jpg

表 1-1 国务院 493 号令对事故的分级

  前面谈到的事故及其损失,并没有限制其领域。任何领域的任何事故都符合上述定义,都会造成上述的物种损失。所以上面的事故定义适用于广泛领域,或者说适合于社会保安(security)、安全生产(safety)等领域,具有"大安全”的色彩。

  1.1.2危险源(Hazard)

  危险源可以定义为"事故发生的根源(状态)”。根据前面的阐述,作为事故的根源,危险源导致的事故可能造成急性伤害、也可能造成慢性伤害(职业病),而通常认为,导致急性伤害的因素是危险因素,导致职业病的因素是有害因素,所以危险源包含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通常的口语中还经常用到"隐患”这个词汇,也常说有隐患就会有事故发生。由此可知,隐患也是事故的根源。由此可知,隐患和危险源是同一种状态,隐患就是危险源。

  危险源是导致安全风险的根本,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1:2007)中"危险源(hazards)”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有害物质,如电能或存在有毒化学品,状态包括能量失控状态和导致能量失控状态两种。详见表1-2。

企业安全管理概念和理论2.jpg

表 1-2 危险源构成与实例

  值得注意的是,危险源或者隐患不能仅仅理解为那些可见的危险因素或者有害因素,比如建筑工地破坏了的安全网、空气中的粉尘等,还应该关注那些不可见、经过深入分析才能发现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比如根据某管理层员工的决策行为可以发现他"没有把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事情总是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这事实上就是思想上的危险源,是不可见的,而这个不可见的危险源是非常危险的。类似的还有管理安排不当、违章指挥、缺乏安全意识、培训不充分等,都可以看作危险源。

  我国由建设部起草、1992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把危险源分成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1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六个大类。这个分类标准对安全管理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的心理有害因素就是不是轻易所见的。

  1.1.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就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风险能降到人们所接受程度的一系列活动(《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指为预防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等各类事故,保护工作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预防事故发生、减少事故的损失;特点是操作层、补偿性、局部控制;范围主要是事故管理、不安全行为管理;方法主要应用安全责任制、事故分析;现代安全管理起源、发展和应用于工业企业。

  安全管理从事故管理、不安全行为管理发展到体系化、信息化、整体化管理阶段,由于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安全管理技术和工具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进行安全管理。

  因此,企业为避免和降低安全风险,必须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企业并取得一定效果的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或一旦发生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企业可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方针和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制定并执行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开展全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1.2安全管理理论发展

  1.2.1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化

  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和文化管理四个阶段。文化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后阶段,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而风险预控管理是建立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管理是风险预控管理的必然延伸。贯穿于这四个阶段的是技术手段。如图2-1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概念和理论3.jpg

图 1-1 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阶段

  人类发展的初期,人们在手工劳动中通过本能和实践总结出一些防护和简单的安全技术,不存在安全问题。随着19世纪机器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带来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制定了一些初步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进入了经验管理阶段。此后,在Y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就安全管理立法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研究,安全管理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度管理阶段。1929年海因里希发表了著名的《工业事故预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管理的思想和经验,初步提出了风险和事故预防的概念。70年代初,美、英等国相继建立了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此后,弗兰克·伯德和杰曼等人发展了海因里希的理论,安全管理分为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部分。控制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控制可分为预先接触控制、接触控制和接触后控制三个阶段,预先接触控制是在事故前通过风险评估,以制定行动计划并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措施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弗兰克·伯德和杰曼的观点,丰富了风险预控管理的理论,促进了风险预控管理的发展。而文化管理则是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基于此,风险管理日趋重要。其基本原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采用技术和管理综合措施,从而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

  1.2.2整体化风险管理对安全管理的启示

  当前,第三代企业风险管理处于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其全面性本身将安全管理融入其中,寻找适宜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应用于安全管理中是本课题的目标之一,使其达到以下几方面管理融合和效果

  1)将整体化风险管理的思路运用于安全管理:安全、健康、质量、环境融合趋势,是现在风险管理发展的阶段,安全管理作为整体化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必须符合整体化风险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实现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全面覆盖,达到和实现风险管理预控也就是安全风险管理预控的目的。

  2)将安全管理提高战略高度,建立全员认可的可执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虽然每个企业对于安全文化的认同感不一致,但是作为安全管理或者安全风险管理,文化永远处于至高的位置,没有安全文化的统一,没有安全战略文化的执行和实现,对于任何管理来说都是一句空话或者浮于表面。因此,对于安全风险管理必须有全员认可并且可执行可实现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才是安全风险管理有效控制的基础。

  3)前端的风险因素识别有利于风险控制的效果,尽可能的对安全风险进行无穷尽的溯源,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价的方法库,寻找有针对性和深层次的措施,而最终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4)运用风险管理的评估过程制定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流程,了解关键风险因素对企业安全生产潜在威胁的关键点、频度与程度,确定企业对于安全事件的风险承受度;明确企业重大安全风险事项,综合运用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安全,依次合理分配企业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结果的可预测性;建立保障机制使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最小化;

  5)自愿报告机制:对于整体化风险管理而言,事件不分大小,都需要监测和控制,有很好的控制手段和报告方式,良好的自愿报告机制对于安全风险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预防作用。取消企业顾虑,有效利用自愿报告机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是安全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也为安全风险管理追溯的前置性起到积累数据和经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作用。

  6)建立和完善企业对重大安全事件的管理制度(监测机制、应对措施、应急预案、内控流程、报告体系)。重大安全事件提前应对性的措施建立和监控,必要时的演练,有利于事件发生时的有效应急和事后的经验提升,起到预防控制作用。总之,将整体化风险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安全管理基本流程中,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

  1.2.3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事故归因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归因理论是事故原因类型和比例的分析,是事故预防、安全管理具体策略和方法的理论基础。说明了进行事故预防不但应在各个层面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也需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解决更是重要,此理论不但对改善我国当前的事故预防策略很有指导意义,而且也是安全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指导理论。

  海因里希在其古典事故致因链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紧靠事故前面的一枚"骨牌”(事件),因此它们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他提出事故致因链之后,对这两个直接原因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在统计分析了美国的7.5万起伤害事故的原因后得到了重要结论:88%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0%的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另外2%的事故原因随机性太强其原;因不易归类(他当时由于历史的局限,称是"上帝”的旨意)。对上述进行简单归纳就是,在事故的原因类别上存在"2·8”定律,即大约80%的事故由人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大约20%的事故有物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

  后人将上述的重要结论其称之为事故归因论。这一观点非常重要,他告诉我们,预防事故必须采取综合策略,既要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既要管理(狭义)策略,也需要解决"物”的问题的工程技术策略。可以说,它是安全学科的最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事故归因论,要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研究、发现、消除或者减少人(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十分重要。当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多少以及发生与否,与其所在社会组织的管理安排和组织文化有关,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除必须要研究个人的行为纠正技术和训练装备以外,还必须要研究社会组织(企业是典型的社会组织)的安全文化及管理安排。也就是说,研究、实施安全文化、宏观与微观安全管理(此处,"管理”一词取狭义,即"有目的的行为协调活动”)方法、安全法规与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其实都可以归为不安全行为的解决。至此,可以说,事故预防各种策略与方法中,其实内容就是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狭义)方面,第二方面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工程技术方面。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TPM咨询/5S、6S、现场管理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华谋咨询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





    < >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 需要多少钱? 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 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售后服务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