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越来越多企业把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维修工作委托给企业外部的维修组织进行,也就是采用合同化的维修体系。社会化的维修组织有的是专业化技术维修,如专修耐火炉窑,有的专注液压气动、有的专注机床导轨、有的擅长发动机、曲轴、缸体维修,还有的熟悉锅炉、管道、压力容器等设备检维修;另外一类维修公司是由产品售后服务部门演变过来的,如油压、液压机、冲压设备的专业维修公司、造纸机械的专业维修公司、冶金设备专业维修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的专业维修公司等。
企业合理、适量选择一部分维修工作委托给外部专业维修力量,同时保留内部精干的维修力量或者设备管理骨干,在全员参与的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基础上整合内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维修费用,同时保证设备的流畅运行。
企业维修资源的整合就是按照合理的比例配置内部、外委和多技能员工这三部分不同的维修力量,让维修成本逐渐走低。
任何一个企业的设备配置都有如下的规律:维修难度很高的设备,其数量不会很多;反之,维修难度不高的设备,其数量倒是不少。
一般而言,多技能操作员工的成本最低,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的成本最高,而外协维修的成本居中。多技能操作员工所承担的比例越高,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所承担的比例越低,交叉点越接近三角形的底边,相对应的维修资源成本也就越低。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员工素养,让更多的员工成为多技能操作者。根据员工能力,设定员工承担的设备维修工作量比例;然后根据外部协作者的特长和能力,同构维修承包合同方式确定委外承担的维修任务比例;最后剩余的维修任务由企业内部专业维修力量来完成,由内部维修任务的多少来确定保留多大规模的维修队伍。企业保留庞大而且门类齐全的维修队伍是一种浪费;但企业保持一支精简高效的专业维修队伍可以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的成本最高”,故提高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的作业率,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提倡和推广"维修作业生产型管理”,维修人员的工作要合理安排,要像生产人员一样,工作要饱满,有检修任务就去检修;如生产正常,则组织备件修复、维修准备、设备改善项目等作业。相对应"机会维修”,把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专业维修人员潜力的工作,称之为"维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