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技术管理范畴
设备维修技术是指维修工艺、手段和技术方案等内容。设备检修技术方案一般应由具有检修经验的维修技术员或工程师主持,经过技术小组讨论来制订。技术方案制定后,应由技术主管审定批准,重大检修项目技术方案应由专业技术会议讨论决定。设备检查项目包括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检查报告。
技术管理还应该包括设备检修质量人员组成和各级权限。设备大修尤其是系统停工大修,工程量大,工期限定,各种信息传递要十分快捷。其主要信息就是设备的技术信息,包括设备打开检查发现的磨损、脱落、变形、堵塞等现象,可以通过录像或数码照片拍摄记录下来,并由此而确定的补充修理项目。
设备修理中的检查、修理、更换、调整、改造要进行原始记录。设备检修完工后,施工服务公司应将设备检修记录档案按规定、按期交付企业有关部门。近年来,设备维修的知识资产管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企业的重视。
维修标准
设备的维修标准是"设备维修管理”和"维修技术管理”工作的依据。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设备进行维修技术管理、点检检查、维护保养以及检查修理等规范化作业的依据,还是衡量管好、用好和修好设备的基本专责。凡生产设备在投入生产之前,不具备这些标准,应不准予使用。因此,维修标准在现代设备管理维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如何对设备进行管理提供了方法、方向和具体要求。
现代设备管理维修中的维修标准,也称为维修规范,根据专业的不同和使用条件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即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等四项标准。
维修技术标准是点巡检标准、给油脂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的基础,也是变质上述三项标准的依据。凡对一台设备的维修管理中首先的内容,就是在启用前首先制订好维修技术标准,如果该设备是列入点检管理的对象设备,则再根据维修技术标准来编制点巡检标准、给油脂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
标准的内容如下:
1、对象设备、装置的更换零件(即有磨损、变形、腐蚀等减损量的工作机件)的性能构造、简明示意图、应用的材质等明确标准。
2、更换零件的维修特性,包括机件减损量的劣化倾向、特殊的变化状态及点检的方法和周期等。
3、主要更换件的维修管理制设定,包括零件的装配图面尺寸、允许装配间隙、减损的允许量范围,以及测定的项目内容、周期、使用的合格标准等。
4、其他对该零件所限制的项目内容,诸如温度、压力、流量、电压、电流、振动等。
根据设备专业和使用条件的不同,维修技术标准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的两大类。
1)通用标准:是指同类设备且使用条件、工作环境相同的设备实行点巡检、维修管理的通用性标准,多数用于电气和仪表等设备。如高直流点击的定期测定标准;电气继保绝保等保护标准;变压器设备定期试验标准;高压电器类的定期试验标准。通用维修技术标准对机械设备(包括液压、润滑、动力等设备)也有适用的地方。如同类规格的泵、风机、压缩机、各类阀门等。
2)专用标准:专用维修技术标准多数应用于机械设备,特别是一些专用性强或非标准的冶金机械设备、装置。对上述通用性的设备、装置由于使用条件、环境的不同,或有特殊性要求的电、仪设备也可以参照通用标准来设定专用标准。
维修技术标准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分工和审批程序等三方面内容。
1)编制依据: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参考同类设备或相似设备的维修技术管理值,也体现了千人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水平;制订人员的本人工作经验。
2)编制的分工和审批程序:通用标准由设备技术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如设备技术室的专业工程师起草,经本室主任或专业高级工程师审定执行。
专用维修技术标准由地区机动科的对口技术人员进行编制,根据设备的分类级别报审批执行。其中A、B两类设备由设备部技术室的专业对口工程师审定,C、D两类设备的维修技术标准由本科专业工程师审定。
3)编制标准的经验记录方法:通过维修中的知识管理来完成标准制订工作。即每次维修要求进行完整、详细、规范的维修记录,把维修经验、教训详细记录下来。对一段时期,不同人员对同一设备的维修记录进行比较和讨论,形成标准文件。
维修技术标准在经过一年使用后,根据生产运转、维护修理和更换零件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维修方针等因素,逐步进行修改和完善,成为一个针对性的又能根据状态活用的标准数据,其方法和程序与编制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