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发现的问题,应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一、 不应只重视设备资产的后期使用管理,还应重视设备的前期建设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有技术装备政策、技术设备规划、新增设备以及更新、改造等方面,如果大量不常用或不适用的设备轻易进入了企业的固定资产范围,企业的技术装备结构就会处于很不合理的状态,今后无论怎样加强管理都无济于事,只会给企业的营运经济效果带来不利的后果。我们参观过一个自动化生产程度很高、设备装备水平也很高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泥脱水处理过程中采用了板框式压滤机,而不是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离心脱水机,板框上的泥必须依靠人工清理,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不和谐的一部分。装备管理既是设备综合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又是一项贯穿全过程的工作。
二、 加强信息交流,明确设计要求,保证选型合理。
各部门应紧密配合,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筛除质量不佳的产品。订货部门在订货之前,应深入了解使用单位的具体意见和性能要求,尤其是无可替代的设备维修保养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器质量差别可能很大,设备是否安全可靠则必须依赖于用户的长期使用和售后服务考察。在招标评标过程中,技术方面的专业意见对型号的最终确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订货中对对设备关键部件或处理工艺应提出明确要求,避免生产厂家钻漏洞。
三、 加强设备监理,严格质量控制。
在产品到达使用现场前,产品的制造过程用户很难监控,更多铱赖于对设备的正确安装。要保证安装质量,首先应运设备安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有的施工单位在土建方面较强壮,但复杂的专业化设备则需要更高的专业要求。施工过程中,我们应选择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对关键工序进行检测。调试运行时,使用单位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跟进,既可深入了解设备的性能,也有利于今后的使用维护。调试和试运转时,应预先制定较完善的试验标准,包括设备的单机空载试验、设备系统联动负载试验和满负载、超负载(必要时)等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全面试验。
四、 验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不能缺漏,以免造成返工。
验收时,建设方或订货方不但应组织有关单位参加,特别对设备的可信性、安全性和环保指标及其他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对需要强检测的特种设备如起重机、压力容器、电梯、叉车等必须经国家专业机构检查合格后方能验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口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设备监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选择制造厂家、制造过程中的监理到交货验收,以及货物的托运等都可由监理机构负责和代办,必要时,对于一些大型重要设备,用户不可能全程跟踪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考虑采取这种方式。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是设备安全可靠地投入运行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设备运行效益的重要前提。设备管理人员,应针对生产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不断探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新课题,为水务事业做大做强作出贡献。